您的當前位置:首頁 > 常見問題
運營商的新挑戰:eSIM卡離普及還有多遠?
香港蘋果官網宣布將在2月2日開放Apple?Watch?Series 3 LTE版預定,這也意味著盡管這款產品在大陸提早上市了4個多月,香港用戶最終仍會搶先用上蜂窩網絡功能。

事實上,在國行Apple Watch Series 3 LTE版上市之初,上海、廣東、河南、湖南和天津是可以體驗到Apple Watch Series 3 LTE版的蜂窩網絡功能的,不過在這款產品發售一周之后,聯通就緊急停止了這款產品的LTE網絡認證申請,至于何時能夠再次開放認證,仍然無法確定。
eSIM“白白起了個大早”
Apple Watch Series 3 LTE版之所以無法順利在國內使用,是因為手表體積的限制,蘋果并沒有采用傳統的SIM卡,而是在其內部嵌入了eSIM。這種直接將SIM嵌入到設備芯片中的虛擬SIM卡,不僅大大的節省了SIM卡占據的空間,更讓用戶無需插入SIM卡就能用上蜂窩網絡功能。
其實,eSIM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物,甚至蘋果自己都不是第一次用eSIM了,早在2014年,蘋果就在iPad Air 2上面加入了Apple SIM的功能,其本質就是eSIM,而eSIM的起源,還要比這個更早一些。

就像其先后引領了Micro SIM、Nano SIM兩次革命一樣,早在2011年,蘋果就在美國申請了eSIM的專利:該專利可以讓用戶無需插入SIM即可使用通話和蜂窩網絡等運營商服務,以此來進一步提升移動設備的輕薄程度。
在這之后,除了蘋果之外,2015年,三星發布了首款支持eSIM功能的智能手表三星Gear S2、華為發布了支持該功能的HUAWEI WATCH 2 Pro,2017年10月,谷歌發布的Pixel 2/Pixel 2 XL在保留傳統SIM卡槽的同時,首次在手機上加入了eSIM功能。
eSIM面世七年,其所支持的設備僅有這幾款。
eSIM為何備受期待?
eSIM之所以有著如此高的呼聲,正是因為它有著不少傳統SIM卡所不具備的新特性,而這些新特性將可以為用戶的生活帶來更多的便利。
- eSIM將使手機更輕薄

而且,隨著3.5mm耳機接口和SIM卡槽的消失,手機也將更容易做到防水。
- 自由切換運營商
用戶將可以通過OTA的方式對eSIM進行遠程配置,以此來實現運營商認證信息的下載、安裝、激活、去激活及刪除。也就是說,只要網絡制式支持,用戶將可以自由的切換運營商,不受任何限制。
- 物聯網普及的關鍵一環
隨著硬件設備的智能程度的提升,汽車、家電、智能設備、甚至是公共設施都將高度依賴網絡,而單一的Wi-Fi顯然是無法滿足萬物互聯的需求的,尤其像汽車和公共設施這類需要移動、被放置在Wi-Fi覆蓋不到的產品,數據網絡將成為最佳的選擇。

相較于傳統SIM卡,eSIM在這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:嵌入式的設計使得它比插槽設計更加穩定、而且可以大幅節省空間、不必考慮網絡的限制,可以自由切換網絡、而且還具備“一號多終端”的特性,無需多開卡,一號就可以搞定多個設備。
eSIM普及的壓力在哪?
盡管對于用戶益處多多,但對于運營商,eSIM普及顯然不是一件好事情。
當前的環境下,憑借SIM卡“一對一”的綁定:一張卡只對應一個號碼,運營商可以更好的掌握用戶數據、控制資費套餐等等,換卡所帶來的一大堆麻煩事使得用戶不會輕易的換卡。對于運營商而言,SIM卡實際就是一塊“擋箭牌”。

eSIM離普及還有多遠?
不過好在,關于eSIM的普及,已經有越來越多積極的信號放出:現在,“一號多終端”業務已經進入到了實用階段,聯通已經放出了eSIM手表的開戶認證入口,HUAWEI WATCH 2 Pro已經可以通過認證使用蜂窩網絡功能,eSIM在智能硬件設備上的應用應該不會讓我們等太久。
至于運營商SIM卡業務最大的一份“蛋糕”手機,何時能用上eSIM,這個誰也說不準。
免責聲明:文章內容均來自互聯網收集而來,版權歸原創者所有,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,請通知我們,我們會及時刪除侵權內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