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當前位置:首頁 > 常見問題
微信怒懟蘋果,到底是以什么名義?
微信官方宣布稱,經過與蘋果長達10個月的溝通與協調仍無果,自4月19日17點起,微信最終只能遺憾地關閉iOS版微信公眾平臺贊賞功能,但安卓等其他客戶端微信贊賞功能不受影響。另據透露,微信表情平臺的贊賞功能也將被關閉。
在互聯網領域,任何與微信有關的事件,注定不會是個“小事情”,更何況,這次的對手,是不可一世的蘋果。
01
蘋果式的契約精神—以市場的名義!
蘋果對此事進行了官方回應:微信可以選擇提供 App 內購買,讓用戶贊賞他們喜愛的公眾號運營者,如同蘋果提供這一選擇給所有的開發者一樣,微信只需正確使用 App 內購買體系進行開發即可。
蘋果公司輕易不會對某個應用及其開發者做任何回應,但微信畢竟是一款具有8億用戶的應用,蘋果這次也算是破了個例。解讀他們的聲明,大概有這么兩層意思:1 微信贊賞功能可以保留,但前提是微信選擇采用App內購方式設計開發;2蘋果的生態系統對所有開發者是一視同仁的,公平一致的,無論是誰,包括微信這種已經有8億用戶的App,也不能成為例外。
對所有的參與者一律公平對待,這是一種蘋果式的契約精神,當然,蘋果不會忘了,給它穿上“市場”的外衣。
02
微信式的反擊—以規則的名義
在中國的互聯網社交領域,騰訊公司是說一不二的規則制定者,在騰訊開放平臺上運行的游戲業務,游戲開發者是沒有任何資格與騰訊談分成比例的,更不要說,當年與360那場轟動一時的大戰。
蘋果逼宮騰訊公司的當家產品--微信,必定是一場大戰。作為中國互聯網的規則制定者,騰訊決不會對蘋果的規則輕易就范,因此,微信取消蘋果手機的贊賞功能,幾乎成為其必然的選擇。當然,作為人際交往平臺,微信還是非常注重維護其人氣的,所以,微信的反擊,是打著人民的名義的,微信是為了維護用戶的利益,才不惜與蘋果鬧翻的。
03
熱鬧還是門道—以吃瓜群眾的名義
微信和蘋果打得如此不可開交,背后的目的到底是什么?所謂“外行看熱鬧,內行看門道。”作為吃瓜群眾,我們不妨來探究一下:
有觀點認為:騰訊與蘋果的分歧點,是IAP機制的利潤分成。按照蘋果的規則,使用蘋果的IAP機制后,蘋果要拿到贊賞額的30%作為利潤分成;而原來的微信支付,對此是不抽取任何傭金的,蘋果此翻獅子大開口,應該說突破了騰訊的底線。
也有觀點認為,這次事件的焦點,是對于支付場景的爭奪。其背景就是在美國大行其道蘋果支付,至今在中國移動支付交易領域的市場份額尚不足1%,反觀支付寶和財付通(微信支付+QQ錢包),卻占據了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交易份額的91.12%。因此,被逼無奈的蘋果只能“放大招”,希望借此用蘋果支付替代微信支付的支付場景。
還有觀點認為,這次事件的本質,是蘋果和微信兩大生態之間的競爭。蘋果支付在中國的水土不服,已經讓蘋果有點掛不住了,微信“小程序”的推出,更是直接激怒了蘋果,因為在蘋果看來,這是對蘋果應用商店赤裸裸的挑戰,甚至是“搶劫”,可以說,蘋果為此感到了空前的危機,所以才催生了這場大戰。
不管怎樣,一個從硬件終端起家的生態,與一個獨步社交網絡的生態,在支付領域終于碰撞了,但是,在互不相讓的外表下,其實雙方并沒有戰火全開。
為什么這么說?因為取消贊賞,對于雙方而言,象征意義遠大于實際意義,相當于往對方陣地發射了一顆炮彈。為什么這么說?因為2016年全年,中國所有的微信打賞也只有區區幾千萬元人民幣,還不到一天的紅包轉帳金額。
由此可見,對于微信和蘋果的戰爭而言,核武器,就是“微信紅包”、“微信轉帳”,既然微信打賞需要付“過路費”,那么,同樣性質的 “微信紅包”為何又能獨善其身呢?這一幕,正如川普和鑫胖,雖然互相放著狠話,但其實內心卻極度克制,誰也不敢輕易突破底線,動用手中的核武器。
04
開放還是封閉—以技術的名義
“開放,還是封閉,這是一個問題”。“封閉”一直是iOS的一大特點,也是與秉承開放精神安卓系統最大的區別。封閉的好處是好控制,所以更容易規范,也相對更安全。但是,在互聯網領域,開放的好處更為明顯,這也是隨著微軟、谷歌等因為開源計劃在開發平臺方面獲得了巨大的收益,一直堅持開放的蘋果也有所動搖了。
2016年,眼見iPhone的銷量明顯放緩,中國智能手機品牌呈現出上升趨勢,正在不斷侵蝕著iPhone的市場份額。蘋果的CEO庫克終于按捺不住,宣布了Siri和iMessage的開放性授權。但是,從這次與微信發生爭端的事件,我們可以看出,庫克和他的蘋果,骨子里還是封閉的。
很多人認為,和喬布斯相比,庫克是個守成者。這話有一定的道理。因為,“封閉,還是開放”,其實不僅僅是個技術問題,更多的是個發展階段問題,在智能手機發展的初期,喬布斯犧牲一定的“開放”換取安全和規范,但時至今日,如果仍然蕭規陳隨,那就真是“刻舟求劍”了。
05
孰是孰非?—以法律的名義
很多人用“神仙打架,小鬼遭殃”這句話,來形容本次事件,那么,我們能否從法律的角度,解讀雙方的行為呢?
首先,我們先來看看蘋果的訴求:蘋果公司開發的iOS系統、應用商店和支付系統共同構成了蘋果生態,因此,其理想的場景就是普通開發者基于iOS開發應用,將其放到應用商店“銷售”,并通過蘋果支付實現支付。蘋果等于是為這些應用開發者提供了一個出售產品的場所,因此,要求他們向蘋果生態支付30%的收益,權當“買路費”。
以上訴求,在邏輯上沒有毛病,但是,在這起事件中卻并不適用,因為,接受贊賞的公眾號,并不是應用的開發者,他們和蘋果之間并沒有直接的法律關系。也就是說,即使蘋果要抽30%的比例,也應該向微信抽頭,而不能因為微信不收取費用,就徑自向公眾號收費,這樣的要求,是很難在法律上站住腳的。
說完蘋果,再說說微信。微信對蘋果的“無理要求”,采取了不妥協的戰術。但與此同時,眾多的用戶就這樣被騰訊以“人民的名義”“被代表”了。因為,微信也剝奪了用戶的知情權和選擇權。也許,有部分公眾號,或許是能夠接受蘋果30%的抽頭,至少,微信在正式做出決定之前,應該以某種形式征求一下用戶的意見。
按照正常的商業理解,騰訊應該將選擇權交給用戶,如果用戶在使用的過程中認為蘋果此舉不合理且不合法,也可以將此事訴至法院。不過,這應該更多只是大家的一廂情愿,因為微信是斷然不會同意讓蘋果支付來取代微信支付的。
微信官方宣布稱,經過與蘋果長達10個月的溝通與協調仍無果,自4月19日17點起,微信最終只能遺憾地關閉iOS版微信公眾平臺贊賞功能,但安卓等其他客戶端微信贊賞功能不受影響。另據透露,微信表情平臺的贊賞功能也將被關閉。
在互聯網領域,任何與微信有關的事件,注定不會是個“小事情”,更何況,這次的對手,是不可一世的蘋果。
01
蘋果式的契約精神—以市場的名義!
蘋果對此事進行了官方回應:微信可以選擇提供 App 內購買,讓用戶贊賞他們喜愛的公眾號運營者,如同蘋果提供這一選擇給所有的開發者一樣,微信只需正確使用 App 內購買體系進行開發即可。
蘋果公司輕易不會對某個應用及其開發者做任何回應,但微信畢竟是一款具有8億用戶的應用,蘋果這次也算是破了個例。解讀他們的聲明,大概有這么兩層意思:1 微信贊賞功能可以保留,但前提是微信選擇采用App內購方式設計開發;2蘋果的生態系統對所有開發者是一視同仁的,公平一致的,無論是誰,包括微信這種已經有8億用戶的App,也不能成為例外。
對所有的參與者一律公平對待,這是一種蘋果式的契約精神,當然,蘋果不會忘了,給它穿上“市場”的外衣。
02
微信式的反擊—以規則的名義
在中國的互聯網社交領域,騰訊公司是說一不二的規則制定者,在騰訊開放平臺上運行的游戲業務,游戲開發者是沒有任何資格與騰訊談分成比例的,更不要說,當年與360那場轟動一時的大戰。
蘋果逼宮騰訊公司的當家產品--微信,必定是一場大戰。作為中國互聯網的規則制定者,騰訊決不會對蘋果的規則輕易就范,因此,微信取消蘋果手機的贊賞功能,幾乎成為其必然的選擇。當然,作為人際交往平臺,微信還是非常注重維護其人氣的,所以,微信的反擊,是打著人民的名義的,微信是為了維護用戶的利益,才不惜與蘋果鬧翻的。
03
熱鬧還是門道—以吃瓜群眾的名義
微信和蘋果打得如此不可開交,背后的目的到底是什么?所謂“外行看熱鬧,內行看門道。”作為吃瓜群眾,我們不妨來探究一下:
有觀點認為:騰訊與蘋果的分歧點,是IAP機制的利潤分成。按照蘋果的規則,使用蘋果的IAP機制后,蘋果要拿到贊賞額的30%作為利潤分成;而原來的微信支付,對此是不抽取任何傭金的,蘋果此翻獅子大開口,應該說突破了騰訊的底線。
也有觀點認為,這次事件的焦點,是對于支付場景的爭奪。其背景就是在美國大行其道蘋果支付,至今在中國移動支付交易領域的市場份額尚不足1%,反觀支付寶和財付通(微信支付+QQ錢包),卻占據了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交易份額的91.12%。因此,被逼無奈的蘋果只能“放大招”,希望借此用蘋果支付替代微信支付的支付場景。
還有觀點認為,這次事件的本質,是蘋果和微信兩大生態之間的競爭。蘋果支付在中國的水土不服,已經讓蘋果有點掛不住了,微信“小程序”的推出,更是直接激怒了蘋果,因為在蘋果看來,這是對蘋果應用商店赤裸裸的挑戰,甚至是“搶劫”,可以說,蘋果為此感到了空前的危機,所以才催生了這場大戰。
不管怎樣,一個從硬件終端起家的生態,與一個獨步社交網絡的生態,在支付領域終于碰撞了,但是,在互不相讓的外表下,其實雙方并沒有戰火全開。
為什么這么說?因為取消贊賞,對于雙方而言,象征意義遠大于實際意義,相當于往對方陣地發射了一顆炮彈。為什么這么說?因為2016年全年,中國所有的微信打賞也只有區區幾千萬元人民幣,還不到一天的紅包轉帳金額。
由此可見,對于微信和蘋果的戰爭而言,核武器,就是“微信紅包”、“微信轉帳”,既然微信打賞需要付“過路費”,那么,同樣性質的 “微信紅包”為何又能獨善其身呢?這一幕,正如川普和鑫胖,雖然互相放著狠話,但其實內心卻極度克制,誰也不敢輕易突破底線,動用手中的核武器。
04
開放還是封閉—以技術的名義
“開放,還是封閉,這是一個問題”。“封閉”一直是iOS的一大特點,也是與秉承開放精神安卓系統最大的區別。封閉的好處是好控制,所以更容易規范,也相對更安全。但是,在互聯網領域,開放的好處更為明顯,這也是隨著微軟、谷歌等因為開源計劃在開發平臺方面獲得了巨大的收益,一直堅持開放的蘋果也有所動搖了。
2016年,眼見iPhone的銷量明顯放緩,中國智能手機品牌呈現出上升趨勢,正在不斷侵蝕著iPhone的市場份額。蘋果的CEO庫克終于按捺不住,宣布了Siri和iMessage的開放性授權。但是,從這次與微信發生爭端的事件,我們可以看出,庫克和他的蘋果,骨子里還是封閉的。
很多人認為,和喬布斯相比,庫克是個守成者。這話有一定的道理。因為,“封閉,還是開放”,其實不僅僅是個技術問題,更多的是個發展階段問題,在智能手機發展的初期,喬布斯犧牲一定的“開放”換取安全和規范,但時至今日,如果仍然蕭規陳隨,那就真是“刻舟求劍”了。
05
孰是孰非?—以法律的名義
很多人用“神仙打架,小鬼遭殃”這句話,來形容本次事件,那么,我們能否從法律的角度,解讀雙方的行為呢?
首先,我們先來看看蘋果的訴求:蘋果公司開發的iOS系統、應用商店和支付系統共同構成了蘋果生態,因此,其理想的場景就是普通開發者基于iOS開發應用,將其放到應用商店“銷售”,并通過蘋果支付實現支付。蘋果等于是為這些應用開發者提供了一個出售產品的場所,因此,要求他們向蘋果生態支付30%的收益,權當“買路費”。
以上訴求,在邏輯上沒有毛病,但是,在這起事件中卻并不適用,因為,接受贊賞的公眾號,并不是應用的開發者,他們和蘋果之間并沒有直接的法律關系。也就是說,即使蘋果要抽30%的比例,也應該向微信抽頭,而不能因為微信不收取費用,就徑自向公眾號收費,這樣的要求,是很難在法律上站住腳的。
說完蘋果,再說說微信。微信對蘋果的“無理要求”,采取了不妥協的戰術。但與此同時,眾多的用戶就這樣被騰訊以“人民的名義”“被代表”了。因為,微信也剝奪了用戶的知情權和選擇權。也許,有部分公眾號,或許是能夠接受蘋果30%的抽頭,至少,微信在正式做出決定之前,應該以某種形式征求一下用戶的意見。
按照正常的商業理解,騰訊應該將選擇權交給用戶,如果用戶在使用的過程中認為蘋果此舉不合理且不合法,也可以將此事訴至法院。不過,這應該更多只是大家的一廂情愿,因為微信是斷然不會同意讓蘋果支付來取代微信支付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