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當前位置:首頁 > 常見問題
多科回收丨如何正確的選一臺攝像機?
之所以這么說,是兩個意思!
一、現在攝像機類型太多了,選臺機器真心不易
攝像機從分辨率就有“標清”、“高清”、“4K"、”8K"。
是的,沒有搞錯,是8K!
某位“買買買”朋友正在群里天天顯擺RED 8K攝像機。

話說高清才開始普及,8K就又跳出來了,這讓諸多器材黨簡直沒活路了。
從機器類型來說,又有手持攝像機、廣播級攝像機、數字電影攝像機等等
有朋友說了,你還沒說單反、單電呢。
確實是個問題,到現在說到拍視頻,單反、單電是必須的。
從跨界拍視頻以來,單反茁壯成長,雖然被人稱為“牙膏”,佳能還是一貫自信。
有粉兒跟哪!新單反神馬5D4、80D風生水起!
還有緊跟著單反過界撈錢的索尼微單、松下單電。
索尼的A7S2、A6500;松下的GH4、GH5。
真金白銀的從攝像機手里搶生意!
而從工作流程方面來看,攝像機可以拍直出、LOG、RAW三個類型的視頻文件。
拍灰了再調的“LOG拍攝模式”讓很多攝友津津樂道。

所謂LOG,就是拍攝時拍的時候是灰片,不能直接出片使用,需要后期再調下色才能用。
而更多朋友則對于只需要聚好焦,其它全靠后期的RAW更感興趣。
用RAW真心可以聚焦后不管,什么白平衡、曝光
話說往前數個十來年,恐怕也沒有人能夠想到攝像機除了直拍圖像,還能有這么多的彎彎繞繞。
這么多種類的攝像機,好確實是好,但也讓人看著眼暈
那么到底選哪個好?
二、機器的參數太多,專家也太多了
現在關于攝像機評測的資料也太多了。
從評測人士來說,實測對比的,有專家點評的,有專業評測網站的。
從評測內容來說倒是一致,都是參數評測。
什么清晰度、色深等。
把這些都搞清楚了,就是一頭霧水了。
確切的說選攝像機已經成為一個難題。
我們不是專家,所以選攝像機得得找一個簡單方法。
如何選擇一臺攝像機呢?
通常來說是“攝像機能干啥”、“你想干啥”、“性能價格比”三個原則。
1.想拍啥?
這事兒很重要,因為不同類型的節目對攝像機的要求是不一樣的。
例如你要拍新聞、專題、會議活動類的節目。
那么就選清晰度高的攝像機,因為這類節目要經過傳輸等環節,損耗比較大,要的就是清晰度。
至于顏色、畫面層次,很抱歉的說,不是節目表現重點,觀眾要看的也不是這個。
另外這類節目大部分內容是記錄拍攝,那么機器可操控性,相應速度就很重要了。
你拿臺單反去搶新聞,沒等您完成聚焦呢,人早走了。
所以這類節目,你上廣播級攝像機最合適。
機器太重?太貴?那就退而求其次,用小高清,4K手持機。
因為這兩類攝像機的共同點就是
1、清晰度高
2、參數控制簡單快速
有的朋友說了,廣播級、小高清CMOS太小,畫質上不去,沒層次。
這個說法是對的,這類拍攝的畫面確實沒層次。
但實際情況在于,如果提高了CMOS尺寸,清晰就會差些。
所謂CMOS越小銳度越高。
前一段時間不少電視臺規定,不許在新聞、專題中使用單反拍攝的素材,清晰度不夠也是一個原因。
而松下的GH4、GH5號稱超級銳,4/3CMOS尺寸是 一個重要原因。
而且CMOS大了,機器的可操控性就越差。
別說35mm的CMOS,就是1英寸CMOS,可操控性就不靈光。
具體用過NX100的朋友可能比較有體會,所以你拍的新聞、專題啥的,從節目表現力來看,并不需要畫面層次。
你非得去追求畫質、層次,從而選擇大CMOS的攝像機,結果導致清晰度上不去,新聞搶不下來,那就不劃算了!
前一陣群里一朋友說,他們公司電視臺打死不要阿萊的數字電影攝像機,就是這個原因。
數字電影攝像機。例如:愛麗莎、RED、BMD等等,那就很適用了。
當然如果你要拍電影的話,哪怕是拍個微電影,數字電影攝像機是上佳選擇。
如果說這些太貴,最起碼你得弄臺單反。
不能用廣播級,小高清之類的。
為啥?電影需要通過畫面細節來表現內容,所以畫面層次就很重要了。
單反 35mm CMOS,而數字電影攝像機CMOS也達到了 super 35mm。
夠用了!
如果用小高清,從畫質看,畫面層次方面的缺失,大大減弱了表現力。
有的朋友問了,單反、數字電影攝像機功能方面不強,例如連個ND濾鏡(灰片)都沒有,曝光控制難受!
問題在于拍電影的話,曝光控制由燈光師完成。
攝像師的主要工作不是去適應環境,進行曝光。
你說,人家必要加這個ND濾鏡嗎?
至于操作控制方面都不太靈,參數調整太慢,更沒關系了,有導演呢,不需要抓拍。
整體來說,拍電影要的就是畫質,而不在意攝像機功能與操控。
所以拍電影的話,不但數字電影攝像機合適,甚至是單反也行。
總結下:
1、攝像機除了參數,還有“攝像功能,可操控性”兩個方面的指標。
2、攝像機參數包含的內容很多
清晰度、色深、畫面層次等等,你得確定你究竟需要那個功能?
之所以這么說,是兩個意思!
一、現在攝像機類型太多了,選臺機器真心不易
攝像機從分辨率就有“標清”、“高清”、“4K"、”8K"。
是的,沒有搞錯,是8K!
某位“買買買”朋友正在群里天天顯擺RED 8K攝像機。

話說高清才開始普及,8K就又跳出來了,這讓諸多器材黨簡直沒活路了。
從機器類型來說,又有手持攝像機、廣播級攝像機、數字電影攝像機等等
有朋友說了,你還沒說單反、單電呢。
確實是個問題,到現在說到拍視頻,單反、單電是必須的。
從跨界拍視頻以來,單反茁壯成長,雖然被人稱為“牙膏”,佳能還是一貫自信。
有粉兒跟哪!新單反神馬5D4、80D風生水起!
還有緊跟著單反過界撈錢的索尼微單、松下單電。
索尼的A7S2、A6500;松下的GH4、GH5。
真金白銀的從攝像機手里搶生意!
而從工作流程方面來看,攝像機可以拍直出、LOG、RAW三個類型的視頻文件。
拍灰了再調的“LOG拍攝模式”讓很多攝友津津樂道。

所謂LOG,就是拍攝時拍的時候是灰片,不能直接出片使用,需要后期再調下色才能用。
而更多朋友則對于只需要聚好焦,其它全靠后期的RAW更感興趣。
用RAW真心可以聚焦后不管,什么白平衡、曝光
話說往前數個十來年,恐怕也沒有人能夠想到攝像機除了直拍圖像,還能有這么多的彎彎繞繞。
這么多種類的攝像機,好確實是好,但也讓人看著眼暈
那么到底選哪個好?
二、機器的參數太多,專家也太多了
現在關于攝像機評測的資料也太多了。
從評測人士來說,實測對比的,有專家點評的,有專業評測網站的。
從評測內容來說倒是一致,都是參數評測。
什么清晰度、色深等。
把這些都搞清楚了,就是一頭霧水了。
確切的說選攝像機已經成為一個難題。
我們不是專家,所以選攝像機得得找一個簡單方法。
如何選擇一臺攝像機呢?
通常來說是“攝像機能干啥”、“你想干啥”、“性能價格比”三個原則。
1.想拍啥?
這事兒很重要,因為不同類型的節目對攝像機的要求是不一樣的。
例如你要拍新聞、專題、會議活動類的節目。
那么就選清晰度高的攝像機,因為這類節目要經過傳輸等環節,損耗比較大,要的就是清晰度。
至于顏色、畫面層次,很抱歉的說,不是節目表現重點,觀眾要看的也不是這個。
另外這類節目大部分內容是記錄拍攝,那么機器可操控性,相應速度就很重要了。
你拿臺單反去搶新聞,沒等您完成聚焦呢,人早走了。
所以這類節目,你上廣播級攝像機最合適。
機器太重?太貴?那就退而求其次,用小高清,4K手持機。
因為這兩類攝像機的共同點就是
1、清晰度高
2、參數控制簡單快速
有的朋友說了,廣播級、小高清CMOS太小,畫質上不去,沒層次。
這個說法是對的,這類拍攝的畫面確實沒層次。
但實際情況在于,如果提高了CMOS尺寸,清晰就會差些。
所謂CMOS越小銳度越高。
前一段時間不少電視臺規定,不許在新聞、專題中使用單反拍攝的素材,清晰度不夠也是一個原因。
而松下的GH4、GH5號稱超級銳,4/3CMOS尺寸是 一個重要原因。
而且CMOS大了,機器的可操控性就越差。
別說35mm的CMOS,就是1英寸CMOS,可操控性就不靈光。
具體用過NX100的朋友可能比較有體會,所以你拍的新聞、專題啥的,從節目表現力來看,并不需要畫面層次。
你非得去追求畫質、層次,從而選擇大CMOS的攝像機,結果導致清晰度上不去,新聞搶不下來,那就不劃算了!
前一陣群里一朋友說,他們公司電視臺打死不要阿萊的數字電影攝像機,就是這個原因。
數字電影攝像機。例如:愛麗莎、RED、BMD等等,那就很適用了。
當然如果你要拍電影的話,哪怕是拍個微電影,數字電影攝像機是上佳選擇。
如果說這些太貴,最起碼你得弄臺單反。
不能用廣播級,小高清之類的。
為啥?電影需要通過畫面細節來表現內容,所以畫面層次就很重要了。
單反 35mm CMOS,而數字電影攝像機CMOS也達到了 super 35mm。
夠用了!
如果用小高清,從畫質看,畫面層次方面的缺失,大大減弱了表現力。
有的朋友問了,單反、數字電影攝像機功能方面不強,例如連個ND濾鏡(灰片)都沒有,曝光控制難受!
問題在于拍電影的話,曝光控制由燈光師完成。
攝像師的主要工作不是去適應環境,進行曝光。
你說,人家必要加這個ND濾鏡嗎?
至于操作控制方面都不太靈,參數調整太慢,更沒關系了,有導演呢,不需要抓拍。
整體來說,拍電影要的就是畫質,而不在意攝像機功能與操控。
所以拍電影的話,不但數字電影攝像機合適,甚至是單反也行。
總結下:
1、攝像機除了參數,還有“攝像功能,可操控性”兩個方面的指標。
2、攝像機參數包含的內容很多
清晰度、色深、畫面層次等等,你得確定你究竟需要那個功能?